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我国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调模式

    摘要

    技能形成领域中,政、校、企三方的合作不只是为了简单的技能生产,也是涉及多利益主体的劳动力市场匹配过程(Marques,Remington,andBazavliuk,2020;Remington,2017b;Yang,2017)。一方面,政府和公办职业教育院校是公共部门代表,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是民营部门代表,三者合作属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另一方面,政校企合作会使合作者之间形成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校企合作不仅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还会涉及教育和培训内容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常常是以绩效为基础,基于合同执行;校企合作成本主要由政府经费承担,受训者和企业有时也分担部分成本;校企合作可以提供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满足个人、企业和行业发展需求。这些特征符合PPP项目的特点,因而可以将校企的合作视为特定类型的PPP项目,其目标是为产业提供高技能劳动力(Marques,Remington,andBazavliuk,2020)。

    近年来,我国政府率先在职业教育领域引入PPP项目,尝试将社会资本引入技能投资领域,借用市场机制降低政府技能投资的财政压力、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市场相关性,同时提升技能生产的效率和效益(韩凤芹、史卫,2016;韩凤芹、尤伯军,2016)。已有研究尚未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PPP项目所面临的集体行动困境,也未能对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模式进行“深描”。本章的目标是分析我国职业教育领域PPP改革的背景、PPP项目的特征,并基于案例探讨PPP项目的协调模式。

    <<
    >>
    作者简介
    杨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教育财政和政策评估;近年来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与非经济收益、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组织转型发展、高职示范引领项目评价、职业教育领域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国家技能形成体制与校企合作发展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预期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能形成与区域协同创新研究”),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