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东北振兴与传统工人生活区的治理转型研究引言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座大型现代化汽车厂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建,它所处的城市也因此获得“汽车城”的美名。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等时代烙印的铭刻,汽车城中汽车厂71348838的历史地位注定不平凡,而这种不平凡除了体现在这个传统工业国企的经济发展与转型之上,还体现在其职工生活和居住文化结构的生成与变迁之上。经济转型背后蕴藏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正是当今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汽车厂自建厂以来有过几十年“单位办社会”的历史,一度建立了工人宿舍、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店、俱乐部、公园等公共设施,俨然成为汽车城西南部的一座“城中之城”,工厂为其职工提供的福利或生活照料可谓无处不在。老街区的整体面貌是清一色的红砖楼群,三四层楼那么高,充斥着苏联重工业的建筑风格元素。汽车厂当时的工人生活区范围就已经包括13个街区之多,可谓一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城市景观。

    但事实上,如此之大的生活区域面积还是远不能满足20世纪中后期汽车厂所有职工的居住需求,很多尚未分配到宿舍的职工每日上下班只能往返于汽车厂和市区之间。那时的交通并不发达,只有一部分人愿意购买车票乘坐有轨电车,能够骑上一辆自行车则要算很体面的事了,而更多人还是选择以步行的方式上下班。似乎因为市民们的不断往来,汽车厂这个独特的存在逐渐成为汽车城这一“有机体”交通往来和城市发展的“心脏”。

    但今时不同往日,从城市景观来看,当今汽车厂工人生活区71348839的街路风貌更加繁荣,学校、医院、公园、酒店、大型商场等城市设施种类齐全、风格现代,公共交通较过去也更为发达,时时都有很多人驾车、乘车频繁穿梭于汽车厂和汽车城各处。如果人们想从市中心到达汽车厂工人生活区,只需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即便是从距离较远的城东或者城北出发,一个多小时也足矣!

    随着汽车厂及其工人生活区的不断扩建,如今的职工宿舍已经扩展到54个街区之多,汽车城还专门成立了名为“汽车区”的开发区,开发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负责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统筹治理,并对其进行社会治理实践的优化。而随着汽车厂工人生活区治理转型的持续推进,2015年10月,国家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提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全面出台并付诸实施,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71348840其中,保障民生的重要依托就是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东北老工业企业所属的工人生活区是东北地区基层社会的一种重要社区类型,对其进行治理实践转型和创新方面的研究将是新一轮振兴东北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
    >>
    作者简介
    杜实:汉族,1987年生于吉林长春,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教于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方向为社会理论、文化人类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春晖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并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