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我国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实践逻辑

    摘要

    组织转型是组织为寻求与环境的最佳匹配与动态平衡而在目标、结构等基本构成要素上的变化以及这些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重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作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中国的民办高校在社会的歧视、误解和公立高校挤压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因此,深入研究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界定为民办高校办学层次的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构变化,并以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理论为基础,着重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关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经典问题出发,对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前述各章小结的基础上,现将本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制度环境影响、制约着组织的结构与行为,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同样深深嵌入外在的制度环境。以“促进”为基本取向的制度环境同时又存在着某种“促退”倾向。不过,由于制度环境具有模糊性、生成性和软约束等特征,处于进退之间的民办高校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弹性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能否在这一空间中顺利实现组织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作为集体行动者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首先受到合法性机制的影响。从合法性机制来看,民办高校实行组织转型是为了谋求充分的合法性,合法性对于民办高校组织转型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合法性机制主要通过强制性转型、模仿性转型、规范性转型这三种方式对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发生作用。在合法性机制的这三种作用方式下,民办高校不仅沿着一条大致相同的路径转型,而且在教育教学、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将变得日益趋同。

    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同时还受到效率机制的制约。从效率机制来看,民办高校实行组织转型是追求效率的结果,是按照最大化原则运行的必然要求。在效率机制的作用下,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先进与否和驾驭能力的高低、资金来源和规模大小,是决定民办高校组织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由领导、资金和规模这三个因素所打造的“效率”的高低,成了民办高校转型成败的分水岭,也是民办高校在相同的转型路径下出现不同转型结果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对民办高校组织转型中的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做进一步的讨论。实际上,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在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面临各种“新生的不利条件”,组织主要是争取合法性,合法性机制可能就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在组织进入稳定发展期后,为了在同类组织中取得竞争优势,效率机制又可能发挥主要作用。更多的时候,则是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一道,共同成为组织所必须考虑的影响力量,而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组织采取的是一种“松散联结”的应对策略。

    从前面几章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合法性还是为了打造更高的效率,民办高校在组织转型的过程中都必须注重对各种策略的运用。其实,正是这种对策略的运用真正体现了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实践逻辑。应该承认,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民办高校与政府之间、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之间、民办高校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博弈与竞争的场域。而作为集体行动者的民办高校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策略空间,民办高校能否对这一策略空间加以恰当运用,将直接决定着其组织转型是否顺利或是否成功。毫无疑问,这其中,民办高校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如前所述,在已有的文献中,关于组织转型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对中国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研究则几乎完全是空白。这些都给本文的写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本文关于民办高校组织转型过程、机制与实践逻辑的探讨,只能算作一种尝试。文中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结论,对于中国的民办高校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检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资料不足是困扰本文写作的另外一个难题,关于民办高校的实质性资料的获得并不容易。因此,虽然本文使用了两个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并且还从包括报刊、网络在内的其他渠道搜集到大量相关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深度和针对性等问题,因而本文的分析在许多方面仍显欠缺。

    <<
    >>
    作者简介
    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受聘为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贫困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华夏出版社)、《民族社会学》(2004,北大出版社)、《民族社会学导论》(2006,北大出版社)、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2008,中国藏学出版社),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2011,香港大学出版社)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