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我国认证背景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摘要

    从2006年我国开始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化工专业进入首批认证试点,至今也只是为数不多的高校通过了化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截至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71331294其中,90%开设了工科专业,71331295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27所高等学校71331296有专业陆续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占全国有开设工科专业院校的8。53%;其中,有89所高校通过了化学与制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占比7。6%,在全国19000多个工科专业中,117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均值占比6。16%。几乎全国所有的工科专业和院校都期待能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化工专业及相关院校无不如是。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6年度)》对近5年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300多个工科专业的自评报告和认证报告,以及《中国制造2025》未来10年工程教育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目前工科学生由于人才培养链服务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就业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技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部分专业学生供给过剩,尤其是在专科技术性人才以及一部分科研岗位出现行业企业用工荒的问题,人才培养与国家创新需求,与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失衡。主动服务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这个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就落到专业认证的肩上。

    工程教育认证对质量的保障被视为国际通行标准,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以及基于此的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中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工作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基础,将其纳为重要组成。

    认证标准要求分为7个方面,对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以工程培养的要求为标准,助力认证理念的实施,对参加认证专业开展全方位考察。通过构建通行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中国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专业教育服务企业服务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推进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本书就实践工作层面,结合认证标准和要求,就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做简要分析。

    <<
    >>
    作者简介
    陈雪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现任华侨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主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内的课题十多项,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入选泉州市高级人才。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