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微区位的“文化认知观”解构

    摘要

    从行为生态文化视角分析,微区位与城市不同社会亚文化群体的日常生活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城市生活行为作用于城市综合环境,城市综合环境再塑造城市人的生活行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大多数的城市微区位从形态的角度讲,只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从人本主义文化认知的角度讲,使用者为区位附加了情感和意图,从而使区位具有微观的文化功能意义。人们可以对微区位的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和设计,设计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设计人员对微区位潜在使用者特点的了解,取决于人们在做出区位布局与决策时所持有的价值观,以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期望获得什么类型与何种体验。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微区位具有不同类型的构成要素,在时空大坐标下,正是通过这些构成要素,一个地区的人群在特定的微区位中形成特定的亚文化社会生活特征;(2)不同行为文化主体对微区位的文化功能感知要素包括安全特性感知、身份特性感知、社会特性感知、成长特性感知等多维方面;(3)微区位是不同社会行为文化主体日常生活行为和城市不同区位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过滤结果;(4)微区位的质量评价则以“新人本主义”为出发点,运用其综合表达主体变量的功能,包括重视女性、儿童等人群的需求,采用结构主义和行为地理学方法,以居民生活方式的空间构成为出发点,对微区位质量的认知评价进行探索性分析;(5)构成微区位社会功能认知的时间、地方、社会、设施、文化、情感这六类要素本身都内涵丰富、自成体系,不同类型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和组合关系,从而促使微区位呈现丰富的结构化特征。 <<
    >>
    作者简介
    张中华:1981年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乡规划学科博士生导师。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教学、科研及实践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独著、主编或参编著作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与完成30余项实践项目。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