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微区位原理的哲学方法论体系

    摘要

    本文在微区位原理概念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延续分析,探究微区位原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第一,对微区位“存在—现象—空间”耦合的哲学方法论认知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区位的存在性”是由存在现象学所强调的“存在空间”所构建而成。存在空间由“主体之人”的“自我中心”所建构,并形成一种感应认知空间的解构方法,在行为主体人对区位环境的感应认知过程中,“主体人”不断地赋予区位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即区位存在性是通过社会经验的共享、日常生活的体验、象征符号价值的投射等建构的,从而塑造出一个具有真实生活意义的区位。第二,对微区位“经济—地点—社会”耦合的哲学方法论认知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行为主体(企业、厂商、游客、居民等)对区位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与偏好,并受到来自时间与空间的各种制约,在区位的物质形态环境与区位使用者的主观决策行为引导下形成“经济—地点—社会”相互耦合的区位关系格局。通过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空间透视规律揭示区位布局中的地点可行性与合理性。在不同行为主体对微区位的作用机理方面,侧重考虑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的作用机制分析。 <<
    >>
    作者简介
    张中华:1981年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乡规划学科博士生导师。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教学、科研及实践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独著、主编或参编著作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与完成30余项实践项目。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