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微区位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及主要思想集成

    摘要

    本文从人文主义、行为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空间社会学等多维视角重新讨论区位尺度、区位等级、区位价值、区位意义以及与不同社会行为文化主体之间的关联性问题。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微区位的构成观点进行多维阐释,并倾向于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区位分析。本文研究的核心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文主义微区位观关注个人经验中的区位感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空间中被获得的。(2)行为主义微区位论所研究的行为是以地点感知为基础的,包括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感知反馈行为,其研究的内容已广泛涉及人与区位的关系以及应用决策实践等多个领域。(3)后现代主义微区位观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其一,区位景观的文化尊严构成及区位价值的营造;其二,后福特主义微区位经济构成景观的阐释;其三,微区位景观文本叙事的哲学理论争辩;其四,微区位知识表达与微区位意象地图的表达方式;其五,后现代微区位的构成策略、女权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区位构成观等。(4)结构主义微区位观是建立在经验存在主义空间哲学基础上的。(5)空间社会学的两种类型研究:外在解释的观点是站在社会之外去解构区位构成问题,内部眼光的观点则是从参与社会行为活动的视角去思考区位的组织构建。(6)基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空间研究观点,提出了“现实—客体”“结构—表现”“时间—空间”“绝对—相对”“社会—空间”“实践—再现”的区位建构观。 <<
    >>
    作者简介
    张中华:1981年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乡规划学科博士生导师。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教学、科研及实践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独著、主编或参编著作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与完成30余项实践项目。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