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治理吸纳慈善: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综述

    摘要

    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基本面相对稳定且总体向好,社会组织总量和慈善捐赠总量持续增长,志愿服务、慈善资产管理和行业建设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从2018年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2019年整个民间慈善事业被进一步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呈现“治理吸纳慈善”的总体特征。其一,在国家层面,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同时大力发展慈善会等官办慈善组织,以治理的方式有选择地吸纳慈善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其二,在市场层面,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向善和商业慈善在质疑中逐渐成为时尚,企业社会责任和影响力投资成为重要主题。它们在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社会及技术支撑的同时,也伴随着纷繁复杂的争议。其三,在社会层面,儿童福利与青年公益开始凸显,青年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公益自组织开始活跃。在民间公益慈善空间被政府和商业挤压的状态下,这些青年公益却依旧可以实现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在未来的中国,慈善事业必然会因应政府、商业和社会要求而产生不同的话语和实践。

    <<
    >>
    作者简介
    朱健刚:朱健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公益慈善与社会转型、社区发展研究。
    严国威:严国威,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研究员,从事公益慈善与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政策研究。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