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四章的分析回答了最开始提出的“正在发生什么”“效果如何”“效果是如何或通过什么机制产生的”等问题。正如本书在问题缘起的“现实关注”中提出的,相比于重点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中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相对较多,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发展需要关注社会阶层的作用,这也是关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不平等问题。在此,社会阶层主要通过学生的家庭背景来反映。在第四章的分析中已经指出,在地方本科院校内部,转型试点院校中学生家庭背景不仅明显弱于老本科院校,甚至也弱于非转型试点院校。第六章的院校-专业类固定效应和第七章中的多层模型分析都发现,家庭背景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和就业状况有较大的解释力度,且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和就业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尤其表现在家庭经济收入和城乡背景上。正如2017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无论是从现实关注上还是回应已有研究,都让研究者对于在院校转型试点过程中的高等教育不平等问题饶有兴趣,本书认为这是对院校转型的“再审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转型试点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效果如何”的问题。本章在转型试点过程中的高等教育不平等问题,落脚在对家庭背景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考察上,将检验研究假设7。具体来说,延续前面研究的思路,将首先分析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在院校转型试点变革感知上的不同,结合前面的研究结论,将重点比较城乡学生和不同家庭收入学生在转型试点变革感知上的不同。再者,将采用第五章的处理效应模型,聚焦城乡背景,通过采用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样本,比较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学生群体中,转型试点对学生发展的不同影响。最后,本章采用院校-专业类固定效应模型来比较转型试点院校和非转型试点院校样本中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影响的不同,并进一步使用家庭背景和转型试点的交互项来分析转型试点、家庭背景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