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2017年院校转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作者:吴红斌出版日期:2020年03月
    • 报告大小:695.65KB
    • 报告字数:26747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学生发展

    摘要

    上一章通过院校-专业类的固定效应,我们对学生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学生在校的学生参与、毕业/综合实习经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和就业状况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把握和认识。同时,通过逐步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转型试点、院校资源特征、院校办学属性以及专业类层面的课程设置、教学行为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六章的分析已经初步为我们打开了院校培养和院校经历的“黑箱”。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个体、专业类和院校层面数据存在嵌套性,第六章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专业类、院校层面的数据直接和个体层面数据以同样方式处理,可能带来估计的不准确,无法得到院校层面、专业类层面、学生个体层面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大小、层级间影响关系和转型试点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为此,本章将首先采用多层模型来分析院校、专业类、学生个体层面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并着重分析院校转型试点这一特征通过专业类层面的课程设置、教学行为和实践教学,和学生个体层面的学生参与、毕业/综合实习等院校经历对学生发展产生的调节效应。进一步,本章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转型试点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行为、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和毕业/综合实习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就业状况的影响路径问题。通过多层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认识院校转型试点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和第六章相结合,较好地回答在问题提出部分提出的“效果是如何或通过什么机制产生的”问题。本章将集中检验假设5和假设6。

    <<
    >>
    作者简介
    吴红斌:管理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讲师,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研究联盟副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等;在SCI/SSCI、C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北京大学创新奖(学术类)、“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优秀成果奖、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被评为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活跃作者。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