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2017年院校转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评估

    • 作者:吴红斌出版日期:2020年03月
    • 报告大小:688.26KB
    • 报告字数:23173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学生发展

    摘要

    上一章通过对全国学生调查数据和具有针对性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调查数据的分析,对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位置有了一定的认识。地方本科院校内部无论是从资源与规模还是从学生入学特征来说,都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和分层,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末端,而各省开展的地方本科转型试点院校主要集中于新建本科院校。上一章还通过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转型试点院校和老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变革感知、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过程和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由于转型试点院校和非转型试点院校的学生在入学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转型试点院校和非转型试点院校在院校特征、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那么院校的转型试点对学生发展到底是否造成影响、造成多大影响,在学生发展的能力与素质和就业状况两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同,值得进一步探索。本章将聚焦“转型试点”这一核心因素,尝试通过构造处理效应模型来对转型试点的影响进行估计,回答“效果如何”的问题,对研究假设3进行验证。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本章对院校“转型试点”特征对学生发展影响的估计,不考虑院校其他特征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影响。“转型试点”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本章认为,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影响可以归结为由“转型试点”所带来。另外,院校特征,如办学体制、资源规模、所在地区、声望程度等,这些在学生进行院校选择时已经被考虑。同时,在进行处理效应模型分析时将会选择不同的样本来估计,以期得到较为准确的估计结果。

    <<
    >>
    作者简介
    吴红斌:管理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讲师,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研究联盟副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等;在SCI/SSCI、C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北京大学创新奖(学术类)、“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优秀成果奖、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被评为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活跃作者。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