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社会交往论

    摘要

    在传播技术变革的影响下,媒介融合引发了整个媒介产品生产传播模式的巨大调整。作为参与媒介生产的重要活动之一的编辑活动也发生着巨大变革。这些变化渗透到编辑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熔铸在编辑实践的每一个步骤,并从整体上形成新的编辑发展模式。有观点认为,媒介融合终将导致编辑活动消失。比如,一些论者以一些基于智能算法技术的App为例,认为智能算法找到了通过机器实现用户和信息需求相匹配的最好方法,提出“算法盛行,编辑退场”的论断,甚至认为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主体的选择行为将不复存在。姑且不说智能算法盛行,不能够完全取代编辑选择,单单就选题策划创意和媒介产品优化完善等环节来看,编辑活动的主体地位不是在取消,而是在强化;编辑功能不是在消失,而是在加强。由此看来,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活动研究是一个大课题。只有认识到编辑活动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方方面面的变化,才能对编辑活动的发展和形态客观辩证地认识和评估。在对编辑活动的认识中,编辑社会关系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传统编辑学研究认为,编辑活动是一项独立的媒介文化创构活动,既受到其他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制约,也受到自身内在规律的影响。社会性是编辑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社会交往是编辑行为的重要内容。编辑学界对编辑活动的社会性有着深入研究,如张如法的《编辑社会学》首次提出编辑社会学命题,并对编辑社会关系进行了系统性论述。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围绕编辑社会心理和社会管理进行研究。毫无疑问,在融合传播环境下,编辑活动的社会性,尤其是编辑主体的社会关系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来重新审视编辑活动的社会关系演变问题,尤其是编辑社会交往的模式和特征,是编辑社会关系研究面临的重要现实和理论命题。

    <<
    >>
    作者简介
    段乐川: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融合与编辑创新、编辑思想史。在《出版科学》《中国编辑》《出版发行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5项。获得“中原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科技 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青年文化英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