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治理现代化方面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之一就是粗放型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之网络订餐、外卖行业的迅猛发展,塑料餐盒等外卖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再一次抬头,垃圾治理形势日益严峻——传统的“填埋”作业,纵使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处理能力依然难以跟上受城市规模和消费水平扩张所推动的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垃圾围城”早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政府单一化的供给方式已暴露出许多弊端:环卫业务条块分割现象比较普遍,同一区域的环卫作业,有可能分别由市政、城管、园林等多个部门监管,作业模式与作业要求不一,部门之间易出现推诿扯皮;生活垃圾终端设施建设涉及众多责任部门,处理能力的提升因行政层层审批容易贻误时机,加上垃圾增长速度过快,新账旧账堆积给后续规划、执行造成不小的难度;垃圾“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效果强烈依赖不同环节之间的匹配与联动,但当前垃圾处理链条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都被分割开来,协同性较差。此外,许多地区依然沿袭着传统管理模式——政府负责拨款进行投资和运行管理,但是资金有限,环卫事业单位负责作业和监管,政府既管又干缺乏激励,环卫服务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作业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我国已有一些城市开始建立以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又称“公私伙伴合作关系”)模式为基础的“政企合作、管干分离”的环卫管理新体制。由专业化企业统揽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打通生活垃圾治理的流程分割和部门分割、打造环卫服务一体化格局,努力实现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创新。因此,本文对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提高服务效率的环卫PPP模式加以关注,结合盘锦案例,探寻其中的政企合作经验,亦为其他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