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商品经济”:第一个重大突破

    摘要

    中国的改革不是依据理论预设,而是诉诸实践和试验,从局部开始,渐进式推进。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忽视观念和理论突破的意义,理论观念一旦取得突破,必会形成新的思想力量,为改革打开更大空间。中国经济改革从最初的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到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经历了重大的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包括激烈的争论。国际交往的扩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为反思中国体制弊端,探寻改革之道提供了多样的参照物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改革理论得以突破,更在于实践推动。尽管意识形态上争论不已,实践却始终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在演进。而市场机制一旦被引进,如果不人为遏制,就会产生自我扩张的力量,对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提出进一步要求。特别是农村改革释放出强大的市场能量,迫使决策层在政策上跟进,也有力地支持了寻求观念突破的努力。当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终能写进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离不开改革派学者的持续推动和高层共识的达成。

    <<
    >>
    作者简介
    萧冬连: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曾长期任教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共和国年轮(1961)》、《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