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2017年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特征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结合国情建立了一套虽不完善但“聊胜于无”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属地管理为主,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其基本发展脉络是: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之后,各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分工和行业特点,从1982年开始陆续建立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以及水利风景区、沙漠公园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其中多数还区分了国家级和省级(有的还包括市县级)。这些自然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相应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征,但管理薄弱:从宏观层面看,此前的工作表明中国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本土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体系化程度不高且没有真正地国家化、制度化。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突出特征可以从资源和体制两方面进行总结。从资源方面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多种类型、多层级别、多重价值以及地区差异分布的基本特征;从体制方面看,则主要表现为多部门条块结合的属地化管理模式以及以部门规章为主的管理依据和相对较弱的体制保障。 <<
    >>
    作者简介
    张玉钧: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加拿大国家公园联合实验室中方负责人。《风景园林》、《旅游学刊》和《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自然保护地》副主编,《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报告》和《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的第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近年来主要从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乡村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维护技术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实现制度构建及治理优化”等研究项目。作为主要参与者先后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
    张婧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国家公园。
    魏钰:
    赵静:
    李月: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
    贾倩:
    郑月宁: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