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社会学家安尼特·拉鲁(Lareau,2011)细致描绘了美国中产家庭迥异于低阶层家庭的子女教养方式:一种更为有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协作培养”(concertedcultivation)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突出表现之一,是中产家庭对子女课外时光的积极参与和充分安排,使得子女的校外活动高度组织化。例如,通常在放学后或者周末,中产家庭的父母还要安排孩子去参加音乐、美术、体操或其他方面的培训课程。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在假期里,富裕阶层往往具有更高的意愿和能力为子女寻求课外学习和培训机会(Entwisle&Alexander,1992;Heyns,1978)。从教育分层的角度来看,不同阶层对子女课外或校外学习活动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是影响子女教育和发展的显著因素,并可能拉大阶层间的教育不平等(Downeyetal。,2004)。
课外辅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课外学习活动,也是一种组织化的校外活动形式。特别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系统往往倾向于为学生提供均质化的学习资源,以保障教育公平。很显然,这难以满足不同家庭培养子女的多样化目标和需求。一些家庭可能希望子女得到更高、更优质的教育机会,因而注重寻找可以对孩子的课业学习起到“补差”或“培优”的渠道;而另一些家庭则可能希望孩子尽早发现自己身上的兴趣或特长,因而购买一些课外的兴趣班或特长班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才艺或品味。尽管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政策一直强调要为学生“减负”(山子,2015),但社会上辅导行业的不断扩张却折射出中国家庭和学生对校外学习资源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