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单位嵌入型”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农民工的影响分析

    摘要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城镇职工的一项住房保障制度,其建立之初只向城镇国有单位职工提供住房金融支持,后逐渐扩展到非公企业并覆盖农民工群体。文章回顾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演变的历史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嵌入型”特点对农民工事实上的排斥性,指出单位福利状况、单位内部的用工方式、单位是否存在户籍歧视等都对农民工是否拥有公积金有影响。本文利用国家卫计委数据,具体分析了农民工在户籍、区域、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等方面拥有住房公积金的状况和差异,指出虽然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效率、公平性、合理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引发了存废之争,但是在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下,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使其惠及农民工仍然是必要的。最后,本文提出建议:一是住房公积金应该立足农民工的就业特点,从“单位嵌入型”转向“社会嵌入型”保障模式,增强可及性;二是创新其运作方式,增强缴纳和使用的灵活性,提高农民工住房消费能力。

    <<
    >>
    作者简介
    赵卫华:赵卫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冯建斌:冯建斌,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