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洞庭湖湿地利用与经济发展

    • 作者:邝奕轩出版日期:2019年05月
    • 报告大小:997.73KB
    • 报告字数:36721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

    摘要

    洞庭湖湿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8°30′~29°31′,东经111°40′~113°10′,古称“云梦”“云梦泽”“九江”,是中国第二大湖泊湿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重要的子系统。洞庭湖湿地是相继经历“武陵运动”“燕山运动”地壳运动形成的洞庭盆地中的汇水洼地,并受第三纪渐新世发生的“喜马拉雅”地壳运动影响进而塑造了现阶段的洞庭湖地貌。全新世以来,洞庭湖湿地受内外营力作用,洞庭湖湿地经历水体水面扩大、缩小、沼泽发育的多次演替,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汉晋时期,洞庭湖湿地仅方圆260里。南朝(420~589)至清道光年间,洞庭湖湿地持续扩展。近代洞庭湖湿地持续演变,开始受到入湖水沙条件变化、围湖垦田等外动力作用影响,洞庭湖湿地向南、向东迁移、萎缩就与泥沙淤积、水文情势密切相关。总的来说,洞庭湖湿地形成及其演变过程中,构造沉降是洞庭湖湿地存在的先决条件。但是进入人类历史时期,洞庭湖湿地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近2000年来,人类对洞庭湖湿地的开发利用成为洞庭湖湿地重要的影响因子。

    <<
    >>
    作者简介
    邝奕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博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著有《湖泊湿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在《人民日报》《城市问题》《环境保护》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