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文化的反抗

    摘要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纪违规现象的社会分析意义经常被忽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将其作为学生个人的违纪、违规行为来看待,并进一步将其归结为个体的行为偏差、认知障碍或心理问题,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造出一种话语,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一认知方式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将违纪违规现象作为教育管理问题看待,是学校管理不完善或教师执行不到位造成的,通过强化学校管理,就可以减少或消除这一问题;其次,将违纪违规现象作为学生个人的行为与心理问题看待,同一学校或同一班级总能找到很多“听话”的学生,更加印证了这一归因的合理性;再次,对违纪违规行为的设定体现了成年人的眼光,由于儿童与青少年处于向成年人的准备与过渡阶段,其行为也就没有完整的社会意义,需要接受成年人的干预和改造;最后,将违纪违规现象作为否定性行为看待,从而将此类行为打散,置于纪律的反面,成为亟待改造的对象。总之,人们将违纪违规现象限定在学校这一局部空间来讨论,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到这种“真实”,加之学校教育总是以客观、中立、独立的形象呈现,否定违纪违规现象的共识由此达成,阻碍了人们将其引申到学校的制度环境与学生的社会背景上。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及家长有关纪律的观念、态度、认知,构造了有关纪律的话语,进而禁锢了违规违纪现象的社会分析意义。 <<
    >>
    作者简介
    沈洪成:1983年生,安徽怀远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下乡:一个乡镇的教育治理实践》一文,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