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

    摘要

    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的内涵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社会和经济上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自2013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其重心就是统筹协调粮食作为私人属性和安全作为公共属性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个矛盾突出表现在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领域。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不仅影响粮食作物赖以生存的水肥气热,还会影响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粮食安全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严重危及粮食安全。科学把握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分析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研究现状,深入理解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准确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对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
    作者简介
    彭俊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粮食安全。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