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 1
  • 2
  • 3

“问题外交”与莫迪政府对华策略

摘要

自纳伦德拉·莫迪当选印度总理以来,“问题外交”策略在印度的对华政策中日渐明显,印度认为中印之间存在双边、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各种“问题”,印度不断就这些问题向中国直接提出交涉或者通过多边舞台间接检验中国的态度,辅之以印度媒体的大量宣传鼓动,试图通过在具体问题上试探中国对印度的真实心态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取得切实的对华外交成果。

提出这种策略首先是因为印度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缺乏与中国建立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的信心。与此同时,印度对两国力量对比的未来走势却抱有较强信心。在自信心不足与自信心过度的交织作用下,相对于曼莫汉·辛格政府时期,莫迪政府的对华“问题外交”在保持基本策略不变的同时有所突破,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更不受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长期共识的约束,这种策略使中印关系多年来的基本稳定态势遭遇了更频繁的冲击,对中国稳定西南战略方向并使“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取得更大成果的政策目标形成了持续性的挑战,然而,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也存在寻求合作、避免全面对抗的一面,这又使印度在对华推行“问题外交”时始终保存着风险控制意识,更多使用姿态性、象征性的动作表达诉求,而不是直接寻求在双边关系中印度认为的重要问题上改变现状。印度在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莫迪政府对华心态的复杂性决定了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其具体政策应对也是摇摆不定的。 <<

>>
作者简介
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南亚学会秘书长。。1992~199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7~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0~2003年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2003~2005年在中国驻外使馆工作。2006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历任亚太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代表作主要有:《理解巴基斯坦——纯洁的国度》(著者,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当代中印关系研究:理论创新与战略选择》(著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空间战争》(译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