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随着2020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进入倒计时,西部地区紧迫感陡增,而西部的主要难点又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难点又在农村,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康社会的建成是未来几年贵州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贵州作为当下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按照2015年底公布的数据,贵州贫困人口为600多万,2017年贵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脱贫120万左右人口,仍有将近500万贫困人口)的省份,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为社会“安全网”和经济“减震器”的社会保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也曾出现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由于历史的因素而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发育的土壤。在西方现代工商业快速发展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工商业发展却非常迟缓,严重阻碍了现代社会制度的形成。在西方工业革命后,中国逐渐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超越。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筹建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80年代以来,国家在“摸着石头过河”基础上积极思变,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之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虽经历了几个改革阶段但仍未完全成型。当下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历史因素兼具中西社会保障制度痕迹。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更是由于地缘、经济、人文传统、民族等因素而变得尤为复杂。可以预见的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未来几年必将面临来自内外力量的挤压,传统社会结构不能适应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剧变,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为剧变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带来“减震”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