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论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之要件

    摘要

    我国《民法通则》在继民事主体(公民、法人)之后,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一章,使之成为联结民事主体和其所要求实现的各种民事权利的桥梁和纽带,这不仅使我国民法形成内容完整、结构紧密的科学体系,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客观经济生活的要求。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本身,不过是法律对民事活动的一种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它是社会经济生活高度集中的反映,是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为法律所承认即取得法律上效果的依据和尺度。法律行为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作为一个法律事实,不是自然产生,而是通过行为人的意志把他们各种经济上的需要体现为他们所期望得到的法律后果之中,从而实现个人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人的意志并不能完全决定其法律行为目的的实现,只有当它符合国家意志即符合法律要求时,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民事法律行为之成立和有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本文并不想就整个法律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研究,而是仅就其内容方面的要件作些论述。

    法律行为的内容,是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所要使其发生效果的诸事项。法律行为的内容要件,是决定其产生法律行为效力的实质性要件,也是判断行为本身是否能够取得法律效果的客观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民事行为,多是由于作为法律行为内容方面要件的欠缺而不能发生法律行为的效力,同样,也由于法律行为内容要件的欠缺而引起纠纷。因此,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对法律行为内容要件的研究很有必要。

    我国《民事通则》规定法律行为的内容要件,通过第55条第3款得到体现,即要求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之第一要件就是行为内容必须合法,其次就是必须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除此之外,按照理论上的要求,还必须是行为的内容确定并且可能。现试根据这几个方面分述如下。

    <<
    >>
    作者简介
    余能斌:余能斌,1964—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工作,研究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