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印太”概念的出现及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印度洋-太平洋”区域的出现作为分析和决策的关注焦点,说明了区域认同的社会建构性质,以及这些愿景可能被赋予的不同目的。对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印度洋-太平洋”想法可能提供了一种与印度接触的方式,保持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并且可以看作对中国崛起做出的回应。本文解释了“印度洋-太平洋”倡议是如何产生的,并评估其对该地区主要强国的影响。

    <<
    >>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he“Indo-Pacific” region as a focus of analytical and policy making attention illustrates the socially constructed nature of regional identities,and the differing purposes to which such visions might be put.For policymakers in Australia and Japan,the “Indo-Pacific” idea potentially offers a way of engaging with India,maintaining an American presence in the region,and generally responding to the “rise of China”.This paper explains how the “Indo-Pacific” initiative came about and asse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major powers of the region.

    <<
    >>
    作者简介
    〔澳〕马必胜:马必胜(Mark Beeson),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政治学教授。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