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我国脸面观念及其儒学根源

    • 作者:成中英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 报告大小:5.51MB
    • 报告字数:12512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二辑

    摘要

    不可否认,在任何文化情境下,相貌都会引起丰富而重要的联想。毫不奇怪,人们总是依据人的容貌来识别一个人的生动性。容貌是一个人的集中体现。一个体通过它来体现他的社会存在,用它来交流意义。然而关于相貌也有一些矛盾之处。一方面,我们看到它的变化无常和多种多样:它表达了一个人在他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多种情感和智识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面貌是生活本身,因为生活的戏剧性被它微妙地反映出来。即使是最镇定的和行事老到之人在面临生活中的严峻挑战时,也会掩饰不住他脸上的神情与愿望。

    <<
    >>
    作者简介
    成中英: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