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造和农业产业组织优化,被视为提高农业效率和竞争力,并从根本上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交易联结问题的有效途径(苑鹏,2001),因而众多学者对农民合作组织的绩效、经济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理论探索和现实仍然存在鸿沟,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
在实践中,全国农民合作社在绝对数量和覆盖率上均突飞猛进;而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基于随机抽样的大样本调查发现,现实中的合作社本质上多为其他生产经营模式的“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难觅踪迹。研究者认为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且农户间异质性强和制度支持缺失,合作社降低交易成本、获取规模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而组织成本高昂的劣势却更加突出,这是真正意义的合作社在中国难寻的根本原因(邓衡山等,2016)。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理解上述问题,必将有助于弥合理论和现实的差距。事实上,从治理视角来看,无论是合作社降低交易成本、获取规模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还是组织成本高昂、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带动力不强的劣势,都可以从治理结构和治理绩效角度进行很好的理解和阐述。基于此,本章的目的和贡献在于,首先,基于特定产业,即高价值农产品产业分析合作社治理绩效对减弱产业差异的影响;其次,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设计评价合作社治理绩效的指标体系,并进行治理绩效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估合作社治理绩效,避免专家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
本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产业组织理论构建农民合作社治理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合作社治理绩效指数,并对合作社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