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数字经济空间特征与空间计量

    • 作者:董晓松出版日期:2018年08月
    • 报告大小:884.61KB
    • 报告字数:30558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中国数字经济及其空间关联

    摘要

    简要地说,空间经济学关注的是稀缺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关联。一方面,空间经济学只关注有空间位置的经济活动,而非泛泛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空间经济学不同于地理区位选择,不是仅仅为经济区位选择服务的。在经济学研究实践中,有两类问题需要我们关注。首先是直接的空间维度问题。例如,为什么一些地区繁荣,而其他地区萧条呢?为什么城市之间、社区之间有明显的空间隔离现象?为什么一个地区同一产业集群的企业会成长得比其他企业快速?这些本质上都是“空间”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些问题中空间因素占主导作用。大量的经济学问题无法回避空间维度。经济学中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贸易量的决定因素,甚至社会网络的运作,都有空间问题。这些经济学家之间“尚有争议”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需要考虑空间性。其次,从空间视角解释、梳理一些成熟的经济学问题,可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新的佐证。如投资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以解雇成本解释失业是否重要?教育的回报是什么?空间经济学可以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或经验证据来源。空间问题几乎涉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其中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空间边界或近或远,所以空间经济学关注的是一个个普遍存在而又大相径庭的问题。空间经济学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即是这个学科引人注目的“星辰”,也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枷锁”。

    <<
    >>
    作者简介
    董晓松: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南昌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博士后,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密歇根州立大学Research Associate、南昌大学学科方向带头人、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政府特聘专家、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商业。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3项,在A级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专著8部。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成果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收录1篇、《新华文摘》转载1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