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混杂与“透明”——从刘慈欣“大艺术”小说《诗云》谈起

    摘要

    2015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获得国际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雨果奖”,客观上将科幻文学从“边缘文类”提升到与所谓“纯文学”相抗衡的位置。虽然在主流文学界,谈及科幻文学依旧是“科普”或“儿童文学”的刻板印象,既有的文类等级秩序并没有被完全改变。但刘慈欣的出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文学”的格局与版图,在密不透风的主流知识框架内,部署了一个不断扩展的裂隙,重新将人文学的想象力提升了到“世界高度”,再度擦亮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见度”。

    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学界一般集中讨论的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而相对忽略他的其他中短篇小说。在笔者看来,《三体》并非“横空出世”,其叙事的肌理和创作思路以及对科学与人性的洞察,对社会政治尤其是冷战遗产的关注,在其他短篇小说中都有着力描写,并且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三体》是对其前期小说叙事的某种“综合”。本文试图通过刘慈欣未完成的“大艺术”系列科幻小说来分析其创作特征,以其中的中篇《诗云》为焦点文本,从叙事分析延展到科幻文学作为文类的独特性,并探究刘慈欣中断这个系列小说写作的可能原因。

    <<
    >>
    作者简介
    吴宝林:北京大学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