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

    摘要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与此相应,人们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至是“拜金主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向我们走来。日常生活中随处听闻这样的例子,从“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坐自行车后笑”的马诺,到近期调查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中,六成人表示想嫁“富二代”的价值观(广州市妇联,2010),再到媒体中充斥着的各种高档奢华的广告和炫耀性消费。这些现象不由得令我们思考:为什么物质主义会在当代中国环境下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何规律可循?它能给大众带来幸福感吗?如何指导大众建立健康良性的消费观和生活模式?西方在物质主义领域已经积累了较多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物质主义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张红霞、王晨,2003;李静、郭永玉,2008b;李鹏举、黄沛,2010)。不过,目前阶段中国学者着重于回顾与总结国外研究成果,真正在中国背景下针对物质主义进行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章意在探讨物质主义的心理成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的实证研究方向,并希望通过对物质主义相关内容的梳理,为指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开启健康的生活模式提供一些启发和引导。

    <<
    >>
    作者简介
    李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朝霞: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