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从伊托邦到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革命如何改变公共管理模式?

    • 作者:罗文恩出版日期:2018年08月
    • 报告大小:918KB
    • 报告字数:30129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西方城市管理思想与流变

    摘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时间、空间和人的行为,从而对城市发展以及公共管理带来长远深刻的影响。早期学者们主要关注这些新兴科技如何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例如,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Castells)的《信息化城市》一书,通过丰富的数据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产业空间、劳动力和阶层、福利制度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因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而有所不同。威廉·米切尔(WilliamMitchell)则在《伊托邦》一书中为芒福德(LewisMumford)和雅各布斯(JaneJacobs)笔下的传统城市唱响了挽歌,认为在数字网络时代城市的组织结构将被打破,因距离和时间约束而产生的公共场所、商业模式和工作方式都会被取代,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智能建筑和机器,与高度发达的资源和能量传输系统相结合,将构成一个不分时间、不论地点的全球化互联世界,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地球村”。与卡斯泰尔、米切尔所表露的乐观期许不同,近期的一些学者,如罗伯特·荷兰兹(RobertHollands)和安东尼·汤森(AnthonyTownsend),则开始反思信息技术的强势崛起及其后果,尤其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至上主义”的担忧。他们的疑虑并非在于互联技术本身可能存在数字鸿沟、信息泄露乃至被黑客操纵等潜在风险,而是在于现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像是由少数大型公司和部分地方政府一厢情愿推动的商业会演,过于强调各类新兴技术带来的美好后果,而忽视了市民作为主要“顾客”的真正需求以及城市在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就显得尤为必要。

    <<
    >>
    作者简介
    罗文恩: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