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3年5月18日,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21~2022)》。
蓝皮书指出,2020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中提出,到2035年北京要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系统完善,文化建设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大国之都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北京市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提出,北京市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之城”成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021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发起组织,北京博物馆学会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启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对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和梳理,形成规划文本。按照《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思路,北京市从优化博物馆布局入手,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人口腾退,支持东城、西城、朝阳等有条件的区探索利用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空置厂房等闲置空间建设专题博物馆或有小型展示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尝试引入社会力量;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为中心,加速推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博物馆等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现代化博物馆建设;同时按照《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提升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质量的任务要求,启动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改扩建及展览提升工程。更为重要的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和组织领导,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一批记录和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伟大奋斗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伟大历程的博物馆建成开放,进一步强化了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形成了北京地区新一轮红色文化主题博物馆建设高潮,在国内外引发重大反响,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北京地区博物馆布局和体系,提升了北京地区博物馆整体质量,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最重要的成果。
为推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北京市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2021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等六部门发布了《北京市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财政局共同印发《北京市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吸引社会资源快速向博物馆建设相关领域集中。按照《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的要求,2021~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博物馆学会联合对北京地区潜在博物馆资源进行摸底调查,调研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有开放空间、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条例》备案条件的各类场所共561家,在北京市16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均有分布。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制定了《“类博物馆”开放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委托北京博物馆学会成立“类博物馆”开放培育专家咨询委员会,选取13家单位作为试点,开展孵化培育工作。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多次沟通讲解,使试点单位负责人对博物馆性质使命有初步认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其基础条件,指导其补齐短板,使被孵化培育的“类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2021~2022年,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工作组折子工程”项目为主干,为促进北京地区博物馆展览质量提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北京市先后组织“2021年度北京市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优秀教育活动评选”“星耀京华——北京博物馆志愿者风采”推介等活动;印发《北京市文物局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与《社会机构及个人讲解持证上岗试点工作方案》;组织2022年北京市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类)职业技能大赛暨2022年北京市文物数字化工程师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各类评选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展现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成果,同时出台政策文件,以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为切入点,为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树标杆出规范,高标准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参见《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21~2022)》,p8~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