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3年5月10日,由郑州大学亚洲研究院、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在郑州以线上+线下会议的方式举行。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全方位地冲击了中国与以色列之间的交流合作进程。然而,得益于双方对人文交流形式与内容的及时调整,中以间的人文“云交流”却未停止,并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联合研发、文体交往与媒体互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应对疫情给国际交往带来的挑战与冲击,中以人文交流在实施内容、主体与形式等方面相应地做出调整,通过不断开拓交往路径、创新协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丰富沟通平台、完善对话机制等,在相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人才培养互联互通。尽管受疫情的阻碍,双方在教育层面的交流却从未停止,人才培养合作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在高等教育方面,两国大学交往密切、合作方式多样,中以7+7研究型大学联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高校之间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清华大学以与特拉维夫大学共同创设的中以交叉创新中心XIN中心为依托,重点在基础学科、能源环境、生命科学、医药、新材料、通信智能等领域进行学术资源的互补结合。在合作办学方面,2021年8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色列分校正式启动。同年12月,以色列高校中国校友会和以色列佩雷斯和平与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合作关系,确定将在成都落地中国(四川)-以色列创新教育与姊妹学校项目。
其二,学术交流继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潮流,建立了一批新的犹太-以色列研究机构,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犹太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以色列中心、电子科技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等。两国聚焦历史交往、创新合作、技术探索等专题,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与现实意义兼备的主题会议及论坛。
其三,联合研发不断发展。以中以常州创新园、中以(上海)创新园、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北京-特拉维夫创新中心、中国(云南)-以色列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典型创新合作平台继续发挥示范作用。
其四,文体交往日益频繁。2017年成立的特拉维夫中国文化中心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中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官方机构。2020年疫情以来,中心以线上形式为主,相继举办了包括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班等多样的文化活动。两国地方及民间的人文交往也十分频繁,涵盖音乐、舞蹈、摄影、戏剧、体育等诸多内容。随着疫情趋于缓和,以色列旅游部推出多项措施,力促中国市场回暖,包括举行推介会、巡回路演、线上直播。
其五,媒体互动活力日益彰显。随着中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增加,以色列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参见《以色列发展报告(2022)》中以人文交流合作新动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