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皮书观点

我国卫生健康发展应在八个领域进一步优化发展
——《卫生健康蓝皮书: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2)》指出
来源:卫生健康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3-04-18

  2023年4月15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卫生健康蓝皮书: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2)》。

  要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水平,需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结合2020年度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结果,蓝皮书对我国下一步卫生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和保障服务能力建设,人民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国在卫生健康发展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仍有一些重大工作需要去做。要对包括疫情防控、应急保障、医疗救治、慢病管理、健康服务、健康环境、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体系等进行系统设计。要注意吸取疫情的经验教训,依托各等级的中心城市(镇),构建不同的公共卫生网络节点,形成合理的圈层结构,为周边特别是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卫生保障,让城乡居民共享生命健康安全。要设计科学的卫生健康评价体系,以综合客观评价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健康发展状况,发挥监测、评估、比较和引导功能。运用大数据提高统计数字的准确性,为公共卫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优化卫生健康资源布局

  各地区在卫生健康资源建设中还需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医护资源以及床位资源布局,促进卫生健康资源和卫生健康服务承载能力平衡发展。着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县社区和基层卫生院与配套资源建设,促进城市区县卫生机构和资源形成合理结构,推进城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向社区下沉,促进城乡之间卫生医疗资源平衡发展。统筹抓好健康、公卫、医疗能力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卫生健康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更加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要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领域项目建设,实现“老有康养”“幼有优育”。

  (三)加强卫生健康环境建设

  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向着更加绿色、健康、低碳的方向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改善居住环境,从而更好地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大力保护生命共同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加强和完善城市绿色空间结构、绿色交通系统,整合社区空间环境,引导市民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居民成为促进卫生健康环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继续以城乡垃圾、污水、厕所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场所开展环境卫生的集中整治,清理整治环境卫生,打造干净整洁的城乡人居环境。

  (四)强化卫生健康管理

  各地区要积极推进把医养结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民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等相关规划。要建立完善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卫生服务为支撑,推动医养有机衔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随着慢性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居民慢病管理的健康需求持续增加,应提升基层慢病防治水平和医疗管理能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秩序。发挥社区在提升城市卫生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家庭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共建共享的健康信息档案,识别风险人群,提供重点服务。提高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发展预约诊疗、在线随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网络服务,推进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将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打造更多健康城市建设的样板市,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医疗卫生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服务要素准入、质量安全、公共卫生、机构运行、医疗保障基金、健康养老、托育服务和健康产业等的监管。

  (五)促进卫生健康均衡发展

  尽快补齐基层短板,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县一体、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在城市加强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健全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激励机制,实现提标扩能,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接续性医疗服务。在县域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设更多人财物统一管理、医保基金打包支付、覆盖辖区内所有乡镇卫生院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大力实施县医院能力提升项目,建强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有效落实县医院龙头作用,逐步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在乡村持续巩固提升乡村一体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推动建立签约服务新路径,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实现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对照疾控机构建设标准,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提升省级、人口大市疾控中心检测和应急处置“一锤定音”能力,筑牢基层公共卫生防控“第一道关口”。加强卫生健康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统计数据的国家级-省级-城市级的数据体系,重要卫生健康统计数据要统一公开。将“健康中国”相关评价指标纳入统计数据范畴,利用大数据推进城市、区、县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管理能力。

  (六)加大卫生健康投入

  由于生产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红利因素,卫生健康投入对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更为明显。卫生健康投入不是负担,而是投资。要加大卫生投入、医学科学投入、卫生教育投入,再通过健康产业拉动,不断提升人的健康水平。着眼群众“看病难”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拓展延伸,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医疗中心的支持力度,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围绕“优生优育”目标,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省级妇科、儿科项目以及人口大市妇幼保健机构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妇科、儿科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持续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条件。推动医药工业创新发展,鼓励新药研发创新和使用,加快临床急需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优质仿制药研发。加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培训,加强疾控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人员准入、使用和考核评价等机制。加强职业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和配备使用。

  (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与要求,将这项工作抓实抓细,做到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建议适当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发行长期国债,重点用于支持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及城市公共卫生与疫情防控以及救济困难群众和中小微企业纾困。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对因受疫情影响停止营业而出现无收入或者入不敷出的中小微企业,应加大财政、信贷纾困力度,加大和及时落实税收减免、贷款供应和到期贷款展期的政策支持。以系统观念推进当前工作,抓好多目标的动态平衡,形成一套有效的、符合实际的防控机制和体系,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议把联防联控机制转变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优化防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既要问责疫情防控,也要压实“经济与民生”的主体责任,真正实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民生,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针对当前经济下滑,房地产业萎缩态势,建议通过预算内拨款、发行债券、金融机构融资等多种方法筹措资金,大规模启动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力争年投入地下管网建设的资金达到2.5万亿元,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八)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

  加强定点医院建设,要求各地选择综合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医务人员素质过硬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支持各地抓紧建立先进、快捷的公共突发事件预警报告信息网络平台,为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挥处理提供先进快捷的信息网络服务。加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育力度,适当扩大公共卫生专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鼓励医疗专科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锻炼。高度重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加大乡镇(社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提高乡镇(社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做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协同规划,强化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供给,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技术能力,在疫苗、抗体药物、核酸检测等重点领域,启动科研应急协同攻关,设立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应急专题。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传染病,建立呼吸疾病三级预防体系,提升呼吸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医师培训体系,建设国家呼吸临床研究平台、推进PCCM规范化和呼吸专科医联体等建设。积极构建平急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适当增加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床位、120急救等力量,健全突发传染病情况下分工管理体系,建立梯度收治病人机制和双向转诊机制,加强多学科救治机制和能力建设,有序开展基础疾病重症患者和传染病重症患者等收治工作。

  (参见《卫生健康蓝皮书: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2)》p22-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