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3年4月7日,青岛电影学院、青岛电影之都办公室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青岛东方影都星光岛会议中心联合发布了《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
高校作为高等电影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储备电影专业人才和发展电影产业的有力保障。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戏剧与影视学升格为一级学科,涵盖11个二级专业。表2列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电影类主要专业的开设情况和毕业生规模。
在开设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类专业的高校中,综合类大学占比超过80%。然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显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排名前十的综合类大学,只有不到50%。综合类大学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大多建立在原有的相近学科基础上(如文学类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和学术。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中国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培养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大学。2022年,在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的中国大学分类体系中,中国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被归类为中国应用型大学。校友会对艺术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分别进行评价,依据其综合实力得分给出各高校的全国参考排名。在艺术类应用型大学排名中,青岛电影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被评定为前三名,均开设电影类相关专业。以排名第一的青岛电影学院为例,其作为一所电影全学科本科院校,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制作专业为主体、以培养数字影视艺术与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发展目标,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教学创作型的学院。青岛电影学院围绕电影行业的实际需求共开设25个专业,为了使培养目标更为精准,在专业内部再划分方向,比如导演系开设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被划分为剧情片、纪录片、电影制作等方向。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电影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行的是以实践为主、以做带学,践行以制作为主体布局、在学术环境中强调实践的培养理念。实践教学理念是电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电影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倾向,电影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专业技能、为尽快融入电影行业做准备。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特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上要以产业化、市场化为目标,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在国内电影产业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探讨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方向,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快速适应电影产业的发展。
1. 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型培养模式强调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因此,将实践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创作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同时,在课后练习中也加大实践活动的比重,逐步实现从作业到作品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以青岛电影学院为例,学校的“周五创作日”和“毕业联合作业”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拍摄一部影视艺术作品。通过拍摄作品,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创作中去,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学生拍摄的作品可投入电影节或者其他平台参加评奖,这种以赛促学的方式反过来又可以推动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实践基地是开展电影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硬件保障。发展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为例,学院拥有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国内首个影视实训平台——四川影视文创城,是集剧本研创、摄影棚、摄影器材库、道具服装库、置景特道工坊、数字虚拟空间为一体的影视全流程创作生产基地。通过实训,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创造的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2. 创新课程考核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考核体系,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电影类专业是一个需要不断与行业互动交流的专业,如果逐渐改变过去只由授课老师单方面的评价制度,由授课老师、行业专家对相关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多角度、综合性评价,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反馈,从而优化培养方案与考核体系。其次,要提高个性化评价机制。对于实践课程,实践团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分工,在学生各自发挥自己能力和技能的情况下,给予展现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可以为人才差异化培养提供更多可能性。
3. 紧跟行业需求
培养拥有创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校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需求,将多种培养模式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可以与产业进行有效对接的目的。落实以上理念,首先需要培养基地能够提供紧跟行业需求的硬件设备,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从实际上帮助学生创新实践。同时,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机会参与一些实践类项目。如在日常教学中请行业一线的专家以工作坊或实践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可以使学生得到激励,并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一支富有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首先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胜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同时,要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熟练掌握行业领域内的操作技能,并能够把专业技术和理念体现在教学中。
电影类专业不同于注重理论知识积累和研究的专业,它需要在懂得理论的同时,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在电影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一方面要引进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加强对本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根据需求引进在业界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业内专家,打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鼓励“双师型”教师创办符合生产特点的教学平台工作室,学生可以选择进入适合自己及未来职业规划的平台工作室,形成师生间相互协作和积极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产教融合培养机制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是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所提出的有效政策,为电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遇。
产教融合对于电影人才培养的启迪是,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备专业基础的人才,而企业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设备、场地及创作经验,二者各有优势,相互补充。产教融合培养机制的建立,为电影类专业的师生提供产业创作的一手经验,也可以为高校科研搜集研究数据提供很好的机会。通过产教融合,专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可以更多地参与到电影产业链中的一线工作,从这些工作和经验的反馈中,又可以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规划和课程体系。院校与电影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逐渐开发和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电影教育和产业体系的资源优势互补,可以整合影视文化资源要素,促进电影行业更高质量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提高电影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理念,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环节和方法,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而推动电影专业教学和电影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增强电影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未来电影产业的从业者,只有能够运用专业技能创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电影作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才能为中国电影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参见《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p154-16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