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皮书观点

黄河流域应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大治理研究报告(2022)》指出
来源:黄河流域发展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3-04-11

  2023年4月6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黄河流域发展蓝皮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大治理研究报告(2022)》。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每完全燃烧1吨标煤的商品煤,大约可以生成2.64吨二氧化碳,与此同时还产生约200~300千克灰渣、12~15千克二氧化硫、50~70千克粉尘以及16~20千克氮氧化物等。不过,我国能源结构正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实现黄河流域碳达峰目标,需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一是以“三个一批”推进煤炭开发利用的转型升级。我国能源结构中,2012年煤炭占比为68.5%,非化石能源占比为0.7%,但是到2020年,煤炭占比下降至56.7%,非化石能源升至15.6%,能源结构已经大大改善。黄河流域的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等,是我国煤炭的主要分布地区,许多城市都是资源型城市,需要以“三个一批”推进煤炭开发利用的转型升级。严控“一批”,2030年碳达峰之前,要做好全面的项目审查,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淘汰“一批”,对于落后的煤电产能,要设置退出机制,陆续淘汰一批技术陈旧的落后煤电产能;升级“一批”,对于还有改造潜力的煤电产能,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

  二是差异化地发展新能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禀赋不同,发展新能源的战略选择也应有所差异,要根据流域特点和禀赋,差异化地发展新能源。上游地区,充分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风、光资源,重点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同时要建设好电力外输通道,确保新能源输向中下游地区的渠道畅通。中游地区,充分发挥化石能源的优势,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开发消纳基地,推动氢能制造、储存、运输、使用的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机制。下游地区,依托临海优势,充分挖掘海上风电的潜力,建设液化天然气(LNG)接卸基地,推进“光伏+”综合利用,建设能源储运枢纽中心,重点推进能源基地转型和安全保障设施布局。

  三是开发黄河上游水电。黄河水库和水利枢纽众多,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峡水电站、故县水库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大多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要推动黄河流域上游水电项目开工建设,目前黄河上游已经被纳入水电项目规划,拉西瓦水电站是黄河上游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从2003年11月开工建设至今,已经累计发电量1349亿千瓦时,这相当于节约了4195万吨标准煤,减少1052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未来要进一步推动上游水电项目建设。同时,还要根据水利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水电分类整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黄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通知》,做好小水电站的清理整改工作,推动小水电站转型升级。

  (参见《黄河流域发展蓝皮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大治理研究报告(2022)》p78-7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