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3年4月6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黄河流域发展蓝皮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大治理研究报告(2022)》。
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是党中央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黄河流域九省(区)必须肩负的共同重大责任。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1. 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双碳”目标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和硬约束,针对未来碳排放量和能源资源利用状况作出了相关规定。对于生态脆弱的黄河流域而言,黄河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肩负更大的政治责任,唯有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辩证地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转变生产方式,明确降碳标准和工作目标。以制定科学碳排放指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传统粗放产业带来的高污染、高排放问题。从资源产出和能源应用着手,做到对储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对使用途径的积极完善,以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碳排放,改变原有的污染治理方式,将治理的重点放在污染物的排放和碳排放环节。在全社会倡导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倡绿色出行方式。要在发展中保护,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减少区域内的碳排放量,将产业生态化作为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出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2. 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推进区域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黄河流域推动“双碳”目标面临的约束条件更多、任务更为艰巨,因此,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全局意识,进行整体性谋划。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将其纳入区域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当中,为全面系统地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基础。推动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要整体谋划、系统规划,从源头上综合治理碳排放,明确各省(区)职责分工、阶段性任务,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治理力度,制定各地区间协同发展策略,强化协同、制定统一规划,把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纳入各省(区)日常工作,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从局部层面来看,各省(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措施和方法。黄河流域跨越东、中、西三大板块,流域面积广,区域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差距大,推动“双碳”目标要综合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发展规划设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制定发展方案,要把造福于民、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作为考核要求,坚决避免只为完成工作进度、不注重工作质量的行为出现,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时引进新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技术融入产业发展,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切入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和鲜明地方特点,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3. 正确处理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履行好造福千秋万代的责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实现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要把握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从短期内看,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将面临巨大阵痛,因此,要尊重黄河流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尊重碳达峰的客观规律,以区域内的工业化阶段、城市化进程、产业发展基础、能源结构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传统能源逐步退出机制,挖掘安全可靠的新能源替代。各省(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能源、产业结构差异大,在碳达峰时间节点上也理应不同,防止出现盲目提出过早的碳达峰目标,防止各省(区)为了资金或优惠政策而进行内部竞争的做法。从长期来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其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达峰的过程。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想要打好这场战争,就必须合理规划,明确目标,制定“双碳”目标时间表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工作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稳扎稳打才能稳赢。大力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对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等产业技术进行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策略,将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和各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见《黄河流域发展蓝皮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大治理研究报告(2022)》p7-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