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3年3月19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对外开放蓝皮书: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2022)》。
蓝皮书指出,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当中,北京承担着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两个“时不我待”的任务。作为首都,北京有条件更有责任义务在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核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更有针对性的战略设计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一)理顺体制机制
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涉及各个部门,因此要加强统筹协调,确定好市级各部门的职责,落实好各自贸试验片区建设的主体责任。为更好地进行制度创新,应赋予片区充分的改革权力,梳理可以下放给自贸试验区的权限,能够下放的一律下放。相对于区一级部门权限不足、能力不足、人才不足的问题,有必要明确市级和自贸试验片区级的分工任务与权利,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内外联动的格局。与此同时,探索建立面向各区各部门的“两区”建设改革创新政策诉求库,按照可立行立改事项、市级事权需各部门协调解决事项以及纳入“两区”建设政策储备事项3种情况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政策诉求的转化率、落地率。
(二)加强制度创新的总体设计
建议进一步围绕北京自贸试验区未来5年制度创新的重点领域、难点问题、产业诉求以及未来开放方向开展前瞻性研究,对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路径进行总体设计,避免创新制度的碎片化,提高创新的系统集成性。鼓励各个片区要进行专项的制度创新研究,广泛借助外脑外力,充实制度创新储备。同时,鼓励自贸组团所在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落地保障服务机制方案,支持具备条件的组团或园区探索实施“管委会+公司”的法定机构管理模式,引入市场化招商、园区服务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创新组团管理机构设置,充分激发各片区、组团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发展活力。
(三)依托平台提升开放水平
开放平台是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高地功能的重要载体,没有各类开放平台的支撑,部分制度创新就没有落地的条件和基础。建议推动重点园区“功能再造”,深化“产业开放+园区开放”路径探索,探索建立与区域核心功能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促进目标资源集聚,推动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首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新格局。可依托天竺综合保税区、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等重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结合北京市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优势,争取国家支持北京市在特定封闭范围内,建设集免税购物、国际医疗、离岸金融、离岸数字服务等特色服务贸易功能于一体的特殊区域,打造更高能级的开放平台。
(四)探索加强前瞻性制度创新
应对标CPTPP、DEPA以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立足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以及各区、各组团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基础,聚焦有过渡期、软约束的条款,争取率先实施一批政策措施,为北京乃至全国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积累制度性经验。与此同时,应围绕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产业开放的局部压力测试和效果评估,不断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制度性障碍,完善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参见《对外开放蓝皮书: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2022)》 p46~4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