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皮书观点

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可从四方面入手
——《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No.11》指出
来源:产业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3-02-22

  2023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No.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蓝皮书研究指出,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和交流,评估产业链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处于加速重构的时期,这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为推动产业链区域化、本土化,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以及全球产业链绿色化低碳转型等。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发展情况,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赖以生存的出口导向型工业、能源产业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都带来相当程度的挑战。补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首先要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判定当地产业链稳定性的痛点、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和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风险所在,从而更有效率地使用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第二,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策沟通,协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这是推动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一体化的有利条件。重点项目建设有利于在国内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带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走出去”,实现共建“一带一路”整体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一方面,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精准强化产业链中弱势环节,补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短板。产业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有助于后发经济体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情况各不相同,依据各国实际情况和我国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经验,加强与沿途国家的政策沟通,出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减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合作可能面临的跨国政策障碍。另一方面,以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抓手,在选取重点项目时,要找准我国产业优势和目标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薄弱的症结,选取有示范性、带动性的项目,发挥投资的“乘数作用”,扩大当地就业容量,带动一系列配套产业发展。

  第三,加强对共建国家的投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金融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拉动投资进入,并加强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带动区域内整个产业链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差异较大,对新增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对这些国家进一步发展产业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作为基建能力大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施工经验,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更新和建设的重任。建设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我国已与共建“一带一路”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金融合作关系,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服务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具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基础。可以充分利用好已有共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已有金融平台,适当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建设配套金融系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步提升。

  第四,带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融入世界市场,提升共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构建“双循环”格局并举。一是积极推进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二是增加对具有发展特色和发展前景的地区的投资,扩大当地可供贸易的产品的生产规模;三是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具体情况,建立国际贸易的风险评估机制,减少地缘政治事件和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对多边贸易的影响。

  (参见《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No.11》p431-43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