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4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报告》指出,
“十四五”既是围绕碳达峰目标、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的关键期、窗口期,也是着眼碳中和愿景、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的攻坚期,需紧紧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绿色低碳技术的新要求,抓住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在全球“碳中和竞赛”中跑出“中国加速度”。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新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能效提升等相对成熟技术大规模、高比例应用提出更高要求。“电源结构低碳化、终端能源电气化”将极大带动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效提升、电动汽车、绿色建筑、电炉炼钢等相对成熟技术应用,并催生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更高电气化水平的智慧能源技术应用需求。如今,世界各国都将新能源制造业作为其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制约相对成熟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风险则更多来自产业链、供应链制约。我国需着力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为相对成熟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加速成为市场主体扫清障碍,打破关键技术与材料的制约,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智慧能源、零碳建筑、低碳供热等示范技术转向产业化提出迫切要求。各领域都将催生一批绿色低碳新技术,新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将不断拓宽模式创新的边界。新能源跨越式发展在加速重构电力系统的基础上,也将重塑工业、建筑、交通领域,推动以上领域加快转向富有韧性、双向互动的智慧用能方式,能源“产消者”将成长为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从国际来看,欧盟提出的《能源系统融合战略》就指出将不同的能源运营商、基础设施和消费部门联系在一起,打造以能源效率为核心、更具“循环”特色的能源系统,挖掘工业场所、数据中心或其他热量来源的能源再利用潜力。我国需着力破解技术由试验示范转向产业化的瓶颈,并为模式创新提供支持环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工艺脱碳、大容量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研发储备提出战略要求。例如,部分工业生产过程所需的高温高压环境尚无法摆脱化石能源的使用,电力系统向新能源为主体地位演进仍需储能技术的突破,众多氢能利用技术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很远距离。以上领域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部分国家和地区持续开展稳定而多样的基础研究,部分领域已早于我国开展布局。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树立紧迫意识,抓紧开展重大战略技术研发储备,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全球领先,风电装备技术稳步提升,动力电池储能密度近10年提高了70%以上,新建三代核电机组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5%,碳捕集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在风电、光伏发电和锂电池等绿色低碳关键领域建立了规模世界领先、技术水平世界先进的产业链。我国不仅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此外,我国大力支持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发布节能环保技术推广目录,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创业大赛,大力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水平大幅提高。
当前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相对成熟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在于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保障能力。推动光伏装机规模实现倍速发展的主要压力在于上游工业硅、多晶硅等原材料产能与下游需求的衔接不畅,风电在整机制造以及碳纤维、轴承等零部件配套能力方面仍有较大不足,电炉炼钢、循环化工发展受制于废钢、废旧塑料保障能力,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面临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国内开发难度较大等风险。二是工程示范技术转向产业化的主要瓶颈在于体制机制建设。需推动投资、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完善电价、碳价机制,建立多层次市场机制并增强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协同,推动能源、市政、水利等多部门协同,从产能布局、调度运行等多个维度加强跨行业、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三是研发储备重大战略技术的主要瓶颈在于创新体系构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绿色低碳领跑、并跑、跟跑技术的比例分别约为10%、35%、55%,整体仍处于跟跑阶段,缺乏尖端核心技术,在基础研究、专利质量、创新环境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既需要立足当前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储备,也需要着眼长远推动从无到有的原创性技术培育。
因此,一是要加强统筹,打通相对成熟技术高比例应用堵点,发挥好绿色技术创新部际协调机制作用,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畅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流程。二是要完善机制,促进示范技术转向产业化应用,开展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为跨行业、跨能源品种的新技术推广搭建平台,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加强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制度衔接。三是要示范引领,大力推动新技术工程示范,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四是要加大投入,强化重大战略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完善政府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中介机构等力量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绿色技术相关产业联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研究。五是要分类指导,完善技术各阶段支持保障政策。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p207-2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