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4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报告》指出,
甲烷是全球增温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6%。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甲烷控排对于各国达成气候目标意义重大。绿皮书通过分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国家向联合国提交的国家信息通报(NC),以及中国最新的国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BUR),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甲烷排放现状、来源特征和分领域政策措施(P&M)以及甲烷减排效果和目标。分领域归纳总结了主要附件一和非附件一国家在能源、农业和废弃物三个领域的主要减排政策和措施,分析了中国甲烷排放现状、控排政策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包括,
第一,《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给出了各国基于实际情况计算其甲烷排放的不同层级方法;在甲烷的监测方面,各国不同程度地在哪甲烷排放的重点领域开展了甲烷的监测工作,特别是在煤炭开采领域,从安全保障的角度考虑已经开展了对煤炭行业甲烷含量的检测,但是就甲烷排放而言,监测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了安全报警检测系统,但还需利用地面、飞机、观测塔或卫星等手段,将观测的甲烷浓度数据与大气传输模型相结合,开展反演估算甲烷区域排放量的研究。
第二,人为源排放机理研究和控排技术研发亟待加强。例如,目前低浓度通风瓦斯(甲烷浓度低于0.75%)利用技术和油气泄漏回收利用技术已有长足进展,但由于规模、成本和地理环境限制,经济效益较低,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和推广利用。现有通风瓦斯利用项目大多还是采用的国外技术,其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高,难以广泛应用。
第三,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中国各重点领域还处于甲烷排放“摸家底”的阶段,国家层面的宏观甲烷控排政策和针对重点领域的调控措施较少,在财政补贴、市场机制、标准体系、管理措施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支持。现有的甲烷管控主要是基于安全生产和提高能源利用的层面,缺乏激励自主甲烷减排行动的纲领性政策指导。
第四,目前,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国家明确将甲烷控排纳入其国家自主贡献(NDC)中。中国更新的NDC中,“2030年碳达峰目标”并没有涉及甲烷,现有碳核查体系中也没有包括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因此在未来总量目标核查过程及碳中和路径研究中,需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并充分考虑其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绿皮书提出五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开展排放因子研究和基于监测基础的甲烷排放核算方法研究,完善甲烷排放核算统计制度,对国家、地方和企业等各个层级的甲烷清单数据进行整合和验证,形成统一、完整的国家级清单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提高甲烷排放核算方法学的一致性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透明度。从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始,将甲烷的监测规范化,并提出甲烷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MRV)的具体要求。
第二,加快甲烷减排关键技术攻关,如关闭煤矿瓦斯资源抽采利用、低浓度煤矿瓦斯减排、油气开采泄漏检测与修复系统(LDAR)、农业反刍动物养殖和动物粪便管理、水稻种植甲烷减排、生物甲烷资源化利用、垃圾和废水处理甲烷回收利用等。通过产学研用等不同途径,推动形成围绕甲烷利用的咨询、技术、产品、装备等产业化发展。
第三,虽然中国已明确2060年含甲烷在内的全口径温室气体的碳中和目标,但需尽快研究设定科学合理的甲烷分阶段减排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编制并出台甲烷减排行动计划,提出具体的减排量以及减排途径和措施。
第四,推进各行业及部门甲烷排放现状与减排能力评估,研究建立不同领域甲烷减排成效评估考核和监管体系。构建多元化投资模式,探索多元合作开发模式,在重点领域开展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开发和示范,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
第五,我国应该强化甲烷减排进入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措施。推广最佳减排路径,增加甲烷的测量和控排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利用,以市场化手段来促进甲烷减排。欧美国家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以及新技术应用等的市场化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够有力支持甲烷减排。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p85-1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