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4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报告》指出,
自IPCC启动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以来,中国积极参与报告编制,在IPCC评估报告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作者入选情况显示,中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总体贡献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从IPCC评估报告的中国作者人数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与IPCC的评估工作。在第六次评估报告总章数减少、参与作者总人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仍有38位作者入选,作者人数位居各国前列;中国科学家连续四次担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总体贡献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学者在为国际科学评估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推进我国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应对机制建设和科学普及的核心力量。
文献引用情况显示,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总体贡献和影响力正得到更多认同。从IPCC评估报告的中国引文总量来看,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所占比例都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观点被越来越多地吸纳到了评估报告中,中国的总体贡献和影响度在不断提升。
统计显示,中国科学家在第一工作组报告中的总体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在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亚洲”部分研究优势明显。从IPCC评估报告中国引文的研究领域分析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基础领域研究延续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优势,引文占比增长了一倍多,且显著高于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及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亚洲”部分,是中国引文影响力最突出的研究领域,在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在该领域的研究优势。
此外,中国学者还应关注亚洲以外区域的气候变化研究,并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交叉领域的应用研究。从中国引文分布涉及的区域可以看出,中国对极地、热带、北美洲、欧洲、地中海、小岛屿等区域的气候变化研究偏弱。从中国引文分布的领域可以看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气候韧性、风险管理、投融资等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交叉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影响力有限,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p46-5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