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2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上共同发布了《边疆蓝皮书:中国边疆发展报告(2022)》。
边疆蓝皮书指出,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多点开花。
北部海洋经济圈以发展港口物流、海洋船舶、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辽宁省大力支持海洋牧场发展,推动现代渔业发展。如锦州市建立的海洋牧场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开始运行。此外,辽宁省采取系列举措推动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连作为中国七个海洋中心城市之一,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五大核心任务和阶段性目标,即:到2025年,大连市要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河北省以推动港口建设为牵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唐山市打造“互联网+港口+航运”发展模式,推动唐山港口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唯一沿海片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曹妃甸片区不断推进沿海地区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为了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近年来天津也不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天津市政府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海上能源生产基地。《天津市海洋装备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4年)》,预计到2024年实现海洋装备产业规模三个翻一番,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建造五大高端产品,打造出五大产业集群。《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在“十四五”时期重点推动天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并着力将天津建设为海洋强国支撑引领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国家海洋文化交流先行区以及国家海洋绿色生态宜居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培育“种业芯片”和开拓海洋高端装备、水产种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威海市共同签署了《自然资源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协议》。威海是目前唯一获批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是公益性海洋产业服务和海洋科技支撑平台,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东部海洋经济圈在远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近年来,上海市不断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临港、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作为上海市唯一的海洋产业园区,临港海洋高新园区在海洋特色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海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实现蓝色经济智能化发展,并计划到2035年建设成为千亿级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海洋智能产业集群。此外,上海长兴岛也不断推进世界一流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2020年,江苏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产业比上年分别增长22.0%、10.9%、10.3%。国内首个数字化、智慧化海上风力发电场在盐城实现并网运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计划到2025年,在海洋经济、海洋创新、海洋港口、海洋开放、海洋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成效,相关指标明显提升,并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海洋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南部海洋经济圈在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发展优势。福建省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福建省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3年)》,以提升装备研制能力为重点,增强产业竞争力。《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海洋经济首次单独成章,表明广东省对海洋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十四五”期间广东将重点支持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等六大海洋产业发展。《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通过实施“向海产业壮大、向海通道建设、向海科技创新、向海开放合作、海企入桂招商、碧海蓝湾保护”六大行动。《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着力提升海洋经济实力,计划到2025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海洋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左右。《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海南省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突出深海特色,加速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到2025年实现海南海洋经济规模翻一番的目标。深圳印发《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进一步推进蓝色经济示范区建设。
综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海洋生产总值虽有回落,但在海洋产业有序复工复产下,海洋经济总体稳步回升,在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总体来看,2021~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大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拉动力不断增强。
(参见《边疆蓝皮书:中国边疆发展报告(2022)》p278-28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