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与行为实验室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未成年人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数字生活与网络保护研究报告(2021~2022)》。
蓝皮书指出,2021年不仅仅是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最重要的一年,而且是元宇宙闯入人们视野的元年,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之间的界限必然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模糊,未成年人未来必然不只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生活,还有基于虚拟模拟技术的数字化生活,因而也更需要人们关注到技术进步对未成年人的各种影响,而不只是局限于当下的社会议题,未成年人保护要更多关注背后的社会机制,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出台法规政策坚持系统观念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议题持续被社会关注,给政府相关部门带来较大的施政的社会压力,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显然也回应了社会关注和时代需求,但从具体保护措施来看,缺少足够的系统思维,出现了不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尽管这种应对措施也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但长期来看,权宜之计并非万全之策,特别是元宇宙的兴起,意味着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构建防火墙的难度越来越大,且未成年人融入虚拟空间也成为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他们所接触的各种数字生活会越来越多,因而,政府部门出台法规政策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出台有利于统筹形成合力、全方位提升保护效能的整体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二)平台企业强化数字内容价值导向
中国互联网发展已度过野蛮生长期,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各领域在未成年人中的渗透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社会各界对网络平台企业提供的数字内容的关注和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各平台企业对数字内容的价值导向要更加关注,不能只将眼光集中在吸引流量、增加用户、赚取利润、提高估值等商业价值和资本利益上,而要将数字内容价值导向作为平台长期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给未成年人提供优质数字内容,主动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配合学校、家庭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共同助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水平提升。
(三)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尽快落实到位
网络素养教育是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最薄弱环节,本应承担网络素养教育的学校至今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家庭教育也是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的重要路径,但从全社会范围来讲,只有学校教育才是真正能够实现全覆盖的主要路径,尤其是留守儿童、困境家庭等父母和监护人没有能力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家庭,主要依靠学校来实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提高。因而,在各级学校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应当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但现有的法律规定仅要求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网络沉迷时告知父母等,这些要求对于亟待提升网络素养的未成年人而言无疑是隔靴搔痒。
(四)要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家庭和未成年人都属于需要被保护的一方,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极少有媒体把家庭也视为需要承担重要责任的一方,家庭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关键性作用往往被忽视。在全社会加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过程中,家庭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应当被强化,家长的网络素养、网络行为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要注意,家庭的责任不是把未成年人隔绝于网络空间和数字生活之外,而是教育和引导他们合理地认识和了解网络,配合学校来学习掌握网络技能,提升网络素养,协助落实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和企业的防范措施,避免未成年人过度依赖或沉迷网络。
(五)社区学校家庭联动丰富线下活动
从现有研究来看,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网络防沉迷方面,疏导的效果远比堵截的效果更好,转移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线下生活时间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现有的法规政策中并没有规定相关的内容,但推动社区、学校、家庭联动丰富线下活动的内容和场景是必须要重视的方面。应当鼓励政府、企业、学校、小区、公园、体育场馆的运动场地与属地社区联合,在空暇时间和节假日免费或优惠开放,并合理组织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线下活动。
(六)合理引导未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的数字生活是其社会实践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孩童时期就已经接触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技能,因而应当合理引导未成年人科学、有效使用网络技能,充分发挥他们探索世界、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加强网络保护,避免过度依赖网络中也需要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的风险和过度依赖网络的后果,正确认识数字生活的局限性,进而形成合理、文明使用网络的数字生活习惯。
(参见《未成年人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数字生活与网络保护研究报告(2021~2022)》P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