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1月19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2)——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小城市发展》。
绿皮书指出,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中小城市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政层级。2020年,2634个中小城市行政区域面积879.3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91.60%;常住人口11.91亿人,约占全国的84.47%;地区生产总值75.7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74.77%。
寸土生尺金,人少力不寡。作为全国中小城市的领头羊,43个GDP超千亿元县市,以约占全国0.3%的人口,在全国0.15%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6.17%的经济总量。其中有8个县域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昆山和江阴都超过4500亿元,张家港首次超3000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县级市已称霸榜单前三名18年之久。
在GDP千亿俱乐部中,34个位于沿海地区,9个位于内陆地区。从省份分布来看,江苏占17席,比重近四成;浙江占9席,有2个县市进入前十名;福建占5席,山东占3席,其余省份席位较少。可以说,长三角地区是诞生千亿县的“沃土”。一方面,该地区交通便利,在近一千年以来一直是经济繁荣之地,商业底蕴深厚,改革开放后这些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层级结构最为合理的城市群,群里各中小城市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分工合理。
令人遗憾的是,2021年东北地区尚无千亿中小城市。事实上,早在2013年,辽宁瓦房店市GDP就已超千亿元,位居第8,而当时千亿县总量也不过才12个。近几年瓦房店市发展步伐放缓,GDP大约在900亿元。以瓦房店市为代表的东北工业型城市,应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国百强县市、百强区、千强镇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引领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导向作用。如“国际纺织之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建筑之乡”江苏省启东市、“中国药都”江西省樟树市等。这些中小城市基于良好的区位条件、鲜明的产业特色,积极探索正确的发展路径,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进程中走在了前列。
与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并存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中小城市内部发展差距明显,大多数中小城市GDP少于500亿元。以《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中的2088个县级行政区为例,有1872个县级行政区GDP少于500亿元,其中GDP少于100亿元的有751个,在100亿元到500亿元的有1121个;GDP多于等于500亿元但少于1000亿元的县级行政区有146个;GDP在1000亿元以上的行政区有70个。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越好的中小城市还伴有工业发展越充分的特点。将上述县级行政区按GDP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GDP大于等于1000亿元;第二梯队,GDP大于等于500亿元且小于1000亿元;第三梯队,GDP小于500亿元。按这一方式分类后的中小城市产业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城市梯次越高,第二产业比重越高。主要特点有二:一是第一梯队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这与全国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的情况呈现较大反差,这可能与城市服务业主要集中于市辖区有关;二是第一梯队城市的第一产业占比远低于第二、第三梯队,而三大梯队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相差不大,说明第一梯队城市工业发展基础好,印证了第一梯队城市通过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逻辑。
分别选取新注册企业数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作为衡量市场活跃度和发展潜力的指标。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市场活跃度和市场潜力值越高,这类城市新注册企业数较多。在第一梯队城市中,新注册企业数均超过1万家,且保持三年以上。而在第二、第三梯队中,大多数城市的新注册企业不足8000家。相对来说,“千亿俱乐部”城市拥有更好的营商环境,市场更加活跃。另外,这类中小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相对更高。2021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而如浙江桐乡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万元以上,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小学生在校生数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第一梯队城市的小学生在校生数大多在9万名以上,个别城市达到20万名,第二梯队城市的小学生在校生数大多在8万名以下,第三梯队城市的小学生在校生数大多在6万名以下。梯次越高的城市,人口聚集能力越强,对人才安家落户的吸引力越大,这类城市在未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此外,2020年有44个中小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经济实力不可小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一般把“人均GDP超2万美元”(美国的30%左右)作为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按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后,该地区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而城市发展也基本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按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计算,2020年全国有44个中小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这意味着覆盖全国2943万人口的44个城市,已经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近十年来,中小城市的核心代表——县域城市,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等相关资料显示,2012~202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30.80万亿元增长到50.08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87万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4.47万亿元增长到9.42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6.87万亿元增加到42.17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2.22万家增加到24.57万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公共服务水平普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2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加强县域发展的重要文件,县域城市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新篇章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88个县域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4.4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4万亿元,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12年的1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2万亿元,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参见《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2)》 p9-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