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1月19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2)——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小城市发展》。
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场,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0年底,我国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域面积达879.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1.60%;总人口达11.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47%;经济总量达75.7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4.77%。过去十年,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占比平均每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并涌现出了昆山市、如皋市、启东市、常州市武进区、长沙县、慈溪市、绍兴市上虞区、荆州市沙市区、樟树市、昌黎县、龙口市、安溪县、梅河口市、灵武市等一批明星中小城市。面向未来,在多种风险、挑战叠加、改革任务环环相扣的背景下,中小城市特别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优势提升。当前,多数中小城市正面临发展缓慢的挑战,而数字化正在颠覆传统业务模式、打破地域空间边界、构建数字生活新场景,也为中小城市在民生、经济、治理、环境等方面快速提升竞争力和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因此,中小城市应当结合各自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目标,确定阶段性的发展愿景,因地制宜走出特色数字化转型之路,使得自身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二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2022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1年底,我国县级区划有2844个,其中县和县级市合计达1696个,占比约60%,是我国中小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中小城市要在尊重县城发展规律以及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的前提下,立足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适合县城自身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是坚定不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约所在。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2.50,比上年下降0.06,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相当距离。中小城市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头”,不仅是我国城乡融合的关键支点和重要载体,也承载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辐射乡村振兴、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要任务。因此,中小城市要抓住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机遇,以“新五化”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四是充分发挥县城建设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新发展格局,首先新在提出经济循环的概念,涵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其次新在提出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旨在集中力量搞好国内的发展,最后新在强调内外经济相互促进,有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封锁打压。但在逆全球化抬头、总体外贸萎缩、国外投资下降的情况下,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关键还在扩大内需,其中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因此,中小城市应当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现代服务业供给水平,以此扩大当前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并通过城市更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
(参见《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2)》 p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