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皮书观点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显著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1~2022)》指出
来源:宏观经济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2-11-21

  2022年1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1~2022)——低碳转型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蓝皮书以2011~2017年中国289个地级城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具体而言,在全国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投入水平每提升1单位,可以使每亿元GDP对应的碳排放较当前水平平均降低12.24吨;而对于碳排放强度较高(排名前50%)和较低(排名后50%)的地区而言,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水平每提升1单位将分别引致每亿元GDP碳排放降低29.66吨和4.96吨。

  在碳减排效应的实现机制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显著提高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以及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从而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通过相对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对相对高排放的第三产业的替代,实现碳减排。同时,信息基础设施投入还可以显著增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从而有助于引致绿色技术创新效应,赋能生产性服务行业,提高生产率并降低碳排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受当地的科技配套支出、城市规模、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城市硬件条件的制约。具体而言,对城市层面的科技支出进行分位数分组,对科技支出位于全国中位数以下的城市增加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并不能带来显著的碳减排效应,而科技支出位于全国中位数以上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的碳减排效应显著为正,1单位投入水平提升可使每亿元GDP碳排放降低6.77吨。就城市规模而言,信息基础设施的碳减排效应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全国超大及特大城市而言,单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提升可使每亿元GDP碳排放降低11.28吨,对于大城市而言,这一数字降低为6.75吨,而对于中小城市而言,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的碳减排效应并不显著。从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看,传统基础设施存量较差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的碳减排效应并不显著,而传统基础设施存量较好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会产生显著的碳减排效应,每亿元GDP可降低碳排放8.97吨。

  综上,信息基础设施的碳减排效应在科技水平高、城市规模大的特大及超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传统基础设施较好的城市更为显著,在这些本身已经拥有较好资源禀赋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更多的是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而在科技水平较低、中等规模和小规模城市以及传统基础设施较差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在这些自身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未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也就是说,以互联网、大数据为重要标志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传统基础设施、技术供给、经济规模,初始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影响信息基础设施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质效,也会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特性的有效释放。

  基于以上结论,本报告提出以下两点政策建议。首先,应不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发展,释放数字经济红利。并以信息技术创新为抓手,推进创新平台的共建共享,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其次,制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时应考虑区域差异,如城市规模、科技水平、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由于城市初始资源禀赋存在不平衡性,单一投资信息基础设施并不会带来碳减排。对于发展较落后的城市来说,应努力推动本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同时,破除生产要素的流动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在地区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

  (参见《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1~2022)》p74-7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