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1月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大国治城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需要引领和示范,长三角地区在低碳科技创新方面布局早,整体技术领先,且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此,蓝皮书认为,应推动长三角地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
长三角地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紧盯碳中和世界科技前沿,紧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需求,紧扣长三角及全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作用,聚合强化苏浙皖碳中和科技及产业优势,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协同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纵深发展,力争在若干项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研发一批具有广阔产业发展前景的关键技术,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企业,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逐步将长三角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碳中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原始创新成果高产地和世界低碳零碳产业引领地,提高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
以长三角全球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为统领,部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与碳中和及碳技术相关的国家级实验室与创新中心,聚集沪苏浙皖在碳中和基础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实行一主多辅、多元主体、共建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打通横向阻隔,整体提升长三角碳中和协同创新能力。重点建设碳循环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制、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攻克世界级重大科技难题、策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能力。
(二)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由长三角全球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牵头,编制碳中和科学技术发展路线图,规划部署基础研究和国际前沿技术研究,面向全球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组织实施国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协调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强强联合,开展低碳零碳产业先进适用技术联合攻关和综合示范。力争在绿氢制取与储运、燃料电池汽车、新一代核电、核聚变、海上风电、能源互联网、储能、氢冶金、低碳零碳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及材料与装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力争在气候变化风险与投资,实现碳中和路径选择,顶层战略及治理体系,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效益、风险及激励约束机制,碳社会成本及碳定价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战略与政策问题上取得显著进展。
(三)构建面向全球的碳中和科技创新网络
依托长三角全球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创新大国和瑞典、丹麦等关键小国的精准合作,构建一个具有主体多样、层次丰富、类别广阔等特色的中外科技合作交流网络,在长三角和海外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际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长三角各类创新主体与国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和跨国公司共建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独特作用,面向全球设立大科学基金,设立全球性科技奖励,鼓励各国科学家申报研究;鼓励和支持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长三角设立国际科学组织,鼓励长三角各类创新主体在国外设立碳中和实验室,鼓励长三角科学家到国际科学组织任职,促进科学家之间深度技术交流;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和国外人才社会保障体系,邀请外籍科学家在长三角研究机构任职,吸引全球智慧共谋中国创新发展,提升中国创新环境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多渠道提高长三角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长三角还要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办国际顶尖论坛,推动全球碳中和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并产生思想碰撞,同时,积极引导国际科技项目合作落地与技术转化,全面提高长三角的科技创新水平,产生更大的创新溢出效应。
(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p229-23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