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1月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大国治城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蓝皮书指出,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应构建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城市健康治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的健康治理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健康观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优势,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健康贫困治理为核心,全面促进健康公平;以韧性治理理念为支撑,有效应对新型复合风险;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影响,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一)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优势,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衍化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国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举国动员体系、人民健康优先的快速救治体系、全民医保的冲击缓解体系,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最广大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优势,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人民健康作为城市整体发展进程中的优先事项,将人民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政策中。同时,应逐渐将宏观层面的制度优势与微观层面的健康塑造相结合,加快完善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健康促进机制,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二)以健康贫困治理为核心,全面促进健康公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以健康贫困治理为核心消除健康不平等、促进健康公平是健康促进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因病返致贫动态监测机制、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救助机制以及低收入人群常态化精准健康帮扶机制,有效应对贫困人群的健康贫困风险;另一方面,应从源头上防范因病返贫风险的发生,增加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居民文化素养;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完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增收致富,切实提升城乡居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进而提升健康治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全面促进健康公平。
(三)以韧性治理理念为支撑,有效应对新型复合风险
我国健康治理体系经历了由疾病防控、医疗健康到全民健康的转变历程,健康治理策略也应由传统的防范、抵御策略转向健康韧性治理,以积极应对新型复合健康风险。一是主动增强城市自我调节能力,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绿地和开敞空间系统、优化绿色交通系统,减缓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的消极影响,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例如,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纽约市卫生局开发了高温脆弱性指数(HVI)和纽约降温地图,制订了清凉社区计划,确定了19个可大规模整体设置绿色基础设施的社区,在极端高温事件期间为高风险区的居民提供降温服务。二是建立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韧性治理机制,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改善环境质量等多维度保障全民健康,以有效应对全球经济下行、极端天气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带来的复合健康风险。
(四)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前,气候变化与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交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提升气候应对能力对保障人民健康尤为关键。一是加强气候变化对疾病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充分考虑气候适应政策和相关技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科学认知层面提升气候适应能力,保障人体健康。二是城市的气候适应性规划应充分考虑健康风险、科学识别脆弱人群、系统评估公共卫生系统能力,将提升健康韧性作为气候适应性规划的目标之一,积极主动地进行空间规划干预,提升建成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三是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应对与健康共治,以平等互助的主体意识、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多方参与的规则意识,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参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p92-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