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11月5日,聊城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联合举办“大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发布《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与遗产保护是彰显大运河遗产价值和功能的系统工程,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两大重要任务。2020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规划》从多个方面推动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以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实施方案》将目标节点设置在2023年和2025年。其中2025年目标为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千年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强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在促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统一的大运河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等任务。沿运各地结合实际情况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运河文旅融合与遗产保护的文件(见表1)。这些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具体方案”,成为沿线地区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2020~2021年大运河文旅融合在彰显城市大运河文化特色和魅力、展现城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和文化精神、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牵头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文物局等召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场会暨第三次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23+8”省部际联席会议)。该会议就注重跨界协同,通过出台分省规划、实施标志性项目、加强遗产保护和内涵发掘、保护沿线名城名镇、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达成全面共识。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遗产的文化价值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沿运省市作为有效衔接中央部委的顶层规划者,通过召集相关的会议、举办论坛,不断推进落实相关的项目规划,使众多文旅项目在大运河沿线城市落地。
2020年9月,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无锡开幕,内容包括夜游古运河、开幕仪式、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主题论坛、非遗分会场和互动联动等。在北京举办的“2020京杭对话”活动,不仅密切了沿运城市的协作关系,也对汇聚大运河沿线地区智慧和力量以加强大运河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具有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9月28日,2020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该论坛以“世界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为主题,通过交流与展示运河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中国行动”与“国际案例”,探讨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为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世界运河城市发展与运河文化交融提供现实案例。
此外,随着文旅融合理念的深入,地方性、区域性的非遗主题展示、文旅融合项目也相继开展。2021年中国(宿州)大运河非遗美食展,通过展示中国(宿州)大运河非遗美食、举办安徽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会演比赛,公众在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还品尝、了解了“舌尖上的非遗”;2021年“国际滨湖度假大会·湖州大运河之约论坛”推介了沿运古镇及著名景点(嘉兴海宁长安古镇、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绍兴上虞丰惠古镇、宁波余姚阳明古镇等);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集中展示了北京的景泰蓝、六必居的酱菜,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的蔚县剪纸、吴桥石影雕等非遗文化项目;第二届苏州“夜泊枫桥·诗韵江南”分文化诗会和文化沙龙两个部分,以传统诗词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大运河“最精彩一段”,深度挖掘“江南第一诗境”的资源优势,全方位展现江南诗词文化,呈现充满江南诗韵的视听盛宴。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出台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围绕大运河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特色公园建设、古镇保护和非遗活化传承等任务。依托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5A级景区建设,打造大运河两岸经典景观的水上休闲观光带和北京段全程体验的示范带;京津冀三地通过协同治理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北京段计划与河北省廊坊段连通,预计2023年实现乘船至河北的目标,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山东省集中开展的运河印象文旅小镇项目、临清运河老街工程项目入选了“2020年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二批优选项目名单”,成为山东省精品旅游项目。江苏省通过打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促进江苏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浙江省通过培育杭州运河广告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借助大运河(浙江段)剧院联盟、《浙江日报》(海外版)、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推介大运河文化风采,不仅培育了一批富有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景区和遗产廊道,也打造出世界著名的大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以传统大运河为核心,以“运”为载体,在历史中积淀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的性质促使其在管理上大多采取属地为界、分段保护管理的模式。区域民众或到访者的认同感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民众参与保护的重要前提。但杭州段遗产保护意愿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素质提升、地方依恋并不会增强群众的遗产保护意愿,只有到访者对遗产地提高现实评价、增强未来愿景产生的地方认同才会影响受访者的保护意愿。因此,如何将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成果完整地呈现给群众,引导全民认同并理解相关的遗产保护措施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当前大力开展的以民俗、节事、文旅展示等为载体的活动提升了群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提高了群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现实评价,逐渐形成并巩固地方认同,将对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旅融合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服务于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大运河文化资源的表达、展现和传播,形成吸引力,以满足旅游者学习与深度体验大运河文化的需求。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多侧重于自上而下推进,这在把握市场变化、谋求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的创新上尚有一定的短板。而会议交流、文旅展示、重点项目推介将有效补齐相关的短板,双重效应的叠加使大运河文旅融合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策机制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沿运地区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认同和融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强。通过融合文化、旅游、商业等更多元素,形成一条有益于大运河文化传承、传播的多元业态生态链。
(参见《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p7-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