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2年8月28日,中共温州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温州蓝皮书:2022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蓝皮书指出,“十四五”时期,温州要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数字经济省内“第三极”地位,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一)明确发展主线
当前,温州省内数字经济“第三极”的地位不稳,首先要做的可能并不是优化当前的数字经济工作体系,而是确定数字经济发展主线。对温州来说,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大有可为,另一方面部分特色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如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做大做强有温州特色的数字经济可能代表了一条长期来看可行的发展路径。与其贪大求全,不如“攻其一点”,久久为功,坚持走一条以制造业数字化为中心、数字产业化为辅助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制造业数字化是主心骨,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能为制造业数字化服务的数字产业化[4]要多发展、要大发展,其他数字产业化可以少发展、不发展。其目标是营造良性的、可持续的制造业数字化产业生态,吸引全国的制造业数字化专业人才、项目、投资机构到温州来,把温州打造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数字化标杆城市。数字经济项目招引同样围绕这一主线,起到为本地制造业数字化补链、强链、延链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借助制造业数字化中积累的人力资源与金融资本,稳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服务业、治理数字化和数据价值化。
(二)完善工作机制
在明确发展主线的前提下,按照“一号工程”的标准,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充实队伍力量。对标兄弟城市,增加人员编制,强化数字经济相关处室力量,增强数组办协调能力,优化领导小组例会机制。二是完善统计制度。市级统计部门应组织力量,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和《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每月做好核心产业数据提取、汇总,形成月度报告向数组办提交。按照《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由市统计局牵头,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商务局、科技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委、教育局、通信办等部门配合,建立温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跟踪体系,定期上报数组办,并完善分析、研判、预测制度。三是形成联动推进合力。面对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演进和模式创新,加快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资源共享,优化多部门联办事项认定、分解、推进、督导机制。
(三)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厚实本地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将智能诊断服务推广到小微制造业企业,系统性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向数字技术服务商转型,赋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优先扶持本地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按需加强芯片设计产业,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弥补本地产业创新短板。一方面,严格对照本地优势传统产业需求引进创新平台,引导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温州特色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升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全国领先的科技服务业,促进数字经济新技术与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结合;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在产业创新上的主动作为,加强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设计合理的容错机制和利益让渡机制,大力扶持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业转型的前期项目,构建一流的风险投资环境,撬动全国资本汇聚温州,加快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演进。
(四)加强要素保障
一是完善空间布局。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下,优先保障数字经济发展用地。尽快形成一批功能多元、配套完善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二是重视人才招引培养与智力支持。持续完善人才政策,提升数字经济领域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重视产教融合,鼓励龙头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产教融合联盟,直接培养数字经济人才。持续提升在温高校办学质量,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联盟,加强技术人员培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积极对接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一流智库机构,构建完善兼顾专业性、多样性、独立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数字经济专家智力支持体系。鼓励专家学者参与温州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的第三方评估,为重大政策、重大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三是做好能效优化统筹工作。在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背景下,鼓励以数字技术带动制造业低耗高效发展,实现产业链良性健康运行。做好数字经济项目发展所需的能耗指标统筹工作。
(参见《温州蓝皮书:2022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p131-13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8月)